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www.zjgrrb.com/zjzgol/system/2018/02/24/030720354.shtml"
每逢新春,尤其是元宵節,許多人家的門口掛起了燈彩,各具風采的燈彩給傳統佳節增添了熱烈和喜慶,也使人們在濃濃的年味中盡情領略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。 燈彩是中國過年最具喜慶和吉祥氛圍的象征物,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,民間有張燈賞燈的習俗。元宵張燈的風俗起自漢朝,到了唐代,賞燈活動更加興盛,皇宮里、街道上處處掛燈,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、燈樓和燈樹。初唐盧照鄰的《十五夜觀燈》詩:“縟彩遙分地,繁光遠綴天。接漢疑星落,依樓似月懸。”描述了當時彩燈規模之盛大。宋代賞燈活動更加熱鬧,賞燈活動要進行五天,燈的樣式也更為豐富。宋代蘇東坡詩云:“燈火家家有,笙歌處處樓。”可見當時燈市之壯觀。明代要連續賞燈十天,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了,明代唐寅的《元宵》詩,把元宵觀燈的場面寫得淋漓盡致,看燈笑語嚶然可聞。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三天,但也規模很大。 清代姚元之的《詠元宵節》詩:“花間蜂蝶趁喜狂,寶馬香車夜正長。十二樓前燈似火,四平街外月如霜。”展示了當時元宵節熱鬧、生動的情景。解放后,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,各地賞燈活動更是盛況空前。 燈彩的制作始于何時難以考證,不過早在周朝設有專門管燈的官員“司烜”。民間傳說,戰國時魯班在營造宮殿時,就制作了宮燈,可見燈彩的制作已有兩千余年歷史了。唐宋時代宮燈制作已相當精美,相繼出現了河燈、龍燈、轉燈,燈展應運而生。宋代吳自牧《夢粱錄》、周密《武林舊事》等記載,有人以五色琉璃,甚至白玉制成各種各樣奇異的燈,燈上繪有山水人物,花竹翎毛,可見當時燈彩的制作已達一定水平。明清時,燈彩紛呈,宛若百花,僅宮燈就有以竹、紗、絹為材料的圓燈、四方燈、多角燈、游玩燈等。如今,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,燈彩制作融入機械控制、電器控制等元素,引入激光、聲控等新技術,將現代工藝與傳統手法有機結合,形成形、色、聲、光、動的特點,使現代燈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藝術光彩,能給人“采云籠月魄,寶氣繞星芒”的傳神感受。就制作材料來說,已突破了竹木紙扎的傳統,引入了塑料、化纖、真絲、玻璃等材料,增強了可觀賞性;以制作方式而言,已由原來木扎紙糊、泥捏絹貼發展成一種融美術、聲光電、機械等于一體的制作工藝;以品種而論,除了傳統的宮燈、紅慶燈、兔子燈、走馬燈、龍燈等之外,還有現代味的各種卡通燈、折疊燈等。 在燈彩海洋中,許多地方的民間燈彩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藝,獨特的藝術風采,經久不衰,仍為世人所喜愛。著名的如:北京燈彩以宮燈、紗燈最為著名。宮燈用紫檀、紅木、花梨等木材為框架,鑲上玻璃、紗帽精制而成。那一盞盞各具風采的宮燈或紗燈,燈光燦爛,精彩別致;浙江桐鄉剔墨紗燈為硬木棱柱六面體,配上六面燈屏,燈屏可以拆卸,棱柱下附有延伸出的龍頭形燈腳,龍嘴上掛有金黃色的流蘇。夜晚燈架中的燈光透過絹紗,紗隱燈顯,精美絕倫;蘇州燈彩集裱糊、剪紙、繪畫、裝飾等多種藝術和傳統技法為一體,其特點以亭、臺、樓閣為主要造型,燈內配上中國畫的山水花鳥、人物、走獸等圖案,運用五彩繽紛的套色剪紙,集中體現了江南水鄉民間藝術風味;廣東新會龍燈龍身燃點特制的蠟燭,遍體通明,在黑暗的夜空中,一條金甲銀光的巨龍翻滾飛舞,氣氛神奇而熱烈;溫州龍燈品種眾多,主要有布龍、凳板龍、首飾龍、紙龍等。凳板龍的頭、尾部,篾扎紙糊,裝飾華麗,中間用18檔木板聯成,上裝18只燈盞燈籠。龍頭碩大,以兩盞小燈籠為眼。身呈船形,上有亭臺樓閣,十分壯觀;成都彩燈融匯眾家之長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,彩燈藝人除選用傳統的竹、木、藤、綢、緞、金屬和玻璃制品、陶瓷等材料,燈彩絢麗多彩,璀璨奪目,令人流連忘返。四川自貢燈歷史悠久,聞名遐邇。燈景交融,別開生面;浙江海寧硤石燈采用竹篾為骨架造型,糊紙繪圖,完全用手工針刺花紋。精心制作,巧奪天工。一盞燈彩少則要刺幾十萬個針孔,多則數百萬個針孔,針刺后的燈彩在燈燭的輝映下,玲瓏剔透,華麗奪目;福建泉州花燈,品種繁多,造型新穎,為海內外所共賞。每逢元宵佳節,盞盞花燈如一顆顆繁星,交相輝映,獨具韻味。此外,福州的花籃燈,巧妙地融合了彩塑的藝術,結構新穎,多姿多彩,內外以輕絹糊裱,色彩柔和,精致美觀。安徽蕪湖的鐵畫宮燈,雪白的絲絹上,黑白對比,清新爽目,別具一格。上海的金魚壁燈,以金魚水中嬉戲為主題,周圍還有嫩綠的水草點綴,上罩薄薄的輕紗,使畫面仿佛處在碧水蕩漾之中,別有情趣。
關鍵字標籤:室內壁燈燈飾推薦品牌-燈時代
|